聯系電話:17737192765
聯系人:王經理"/>
|
新聞詳情
切實實施好退耕還林這一德政工程生態工程民生工程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15-01-11 23:07來源:國家林業局 切實實施好退耕還林這一德政工程生態工程民生工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戰略思想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明確要求,要擴大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有序實現耕地、河湖休養生息,讓河流恢復生命、流域重現生機。他強調指出,有的地區特別是平原面積小的地區,一度把很多25度以上坡地劃進了基本農田。嚴守耕地紅線、保護基本農田是必需的,但不能形而上學,要實事求是,該改正的要改正,該退的要退夠。這樣做,短期看可能減少一些糧食產量和耕地數字,但這是可持續的糧食增產思路。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辯證地指出了退耕還林與糧食生產、退耕還林與河流恢復生命、退耕還林與流域重現生機的關系,鮮明地表達了中央通過實施退耕還林工程改善生態的重大決心。在中央決定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之際,我們要深入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抓住機遇,開拓創新,加大退耕還林力度,為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再立新功。 英明決策,影響深遠的生態壯舉 人類農耕史,也是一部毀林開荒史。“開一片片荒地脫一層層皮,下一場場大雨流一回回泥,累死累活餓肚皮。”樸素的民謠,生動揭示了人類肆意開荒墾殖,陷入越墾越窮、越窮越墾惡性循環的道理。 中國是一個傳統農業大國,人多地少是基本國情,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開墾了大量耕地種植農作物,在解決人們溫飽問題的同時,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破壞,嚴重威脅國家生態安全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有人這樣描述建國前的西北黃土高原,“山之懸崖峭壁,無盡寸不耕”。毀林開荒的直接后果是導致水土流失和旱澇災害加劇。上世紀末調查數據顯示,全國水土流失面積和沙化土地面積已分別達到356萬平方公里和174萬平方公里,分別占國土面積的37%和18%,成為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心腹之患。將坡耕地退耕還林,減少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無法回避的歷史抉擇。 1998年,長江、松花江、嫩江流域發生特大洪災,泛濫區域之大,持續時間之長,水位之高,史所罕見。這場大水,造成全國受災面積2229萬公頃,受災人口2.33億人,倒塌房屋685萬間,死亡4150人,各地估報直接經濟損失2551億元。這場大水,沖擊了中國的經濟軸心,打亂了國家經濟發展規劃,使當年全國國民經濟增長速度降低了2個百分點,損失十分嚴重。 人們反思水患根源,不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不從根本上改變生態環境惡化的狀態,我們將繼續遭受到大自然更無情的懲罰。痛定思痛,1998年特大洪災后,黨中央、國務院著眼于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大局,為緩解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等我國最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高瞻遠矚,總攬全局,果斷作出了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的重大戰略決策,拉開了退耕還林工程建設的序幕。 生態效益突出,秀美山川的美麗工程 退耕還林是中國生態建設的壯舉,是建設生態文明、美麗中國的成功實踐。十幾年來,各地堅持生態優先,大力推進退耕還林工程,工程建設取得了顯著的生態效益。截至2013年,中央累計投入3542億元,全國累計完成退耕還林任務4.47億畝,其中退耕地造林1.39億畝,保存率達99%以上。工程區森林覆蓋率平均提高3個多百分點,有的市、縣提高了十幾個甚至幾十個百分點。退耕還林造林全部成林后,林分蓄積量將達13億多立方米,可有效改善區域生態環境。黃土高原、三江源區、華北石質山區、華南石漠化區、湘西等地,通過退耕還林,荒山禿嶺、水土橫流的面貌得到了改觀,實現了幾代人夢寐以求的目標,曾經遠離的綠色正在大步回歸。 國家林業局監測結果表明,退耕還林工程區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據《退耕還林工程生態效益監測國家報告》(2013年),截至2013年底,重點監測的河北、遼寧、湖北、湖南、云南、甘肅6省涵養水源183.27億立方米/年、固土2.04億噸/年、保肥444.05萬噸/年、固定二氧化碳1397.00萬噸/年、釋放氧氣3214.90萬噸/年、林木積累營養物質40.20萬噸/年、產生空氣負離子5.45×1025個/年、吸收污染物102.00萬噸/年、滯塵1.4億噸/年。按照2013年價格評估,6省每年的生態效益價值量達4502億元。 比較典型的是陜西省延安市,昔日的黃土高坡終于披上了綠裝。延安市通過退耕還林,森林覆蓋率由33.4%提高到45.4%,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程度由25%提高到68%,年土壤侵蝕模數由9000噸/平方公里下降為7000噸/平方公里,年輸入黃河泥沙量由2.58億噸下降為1.96億噸。年降雨量也在增加,良好的小氣候正在形成。2013年7月,盡管出現歷史罕見的強降雨,但是沒有形成洪災。 經濟效益良好,經濟結構完善的小康工程 經濟發展方式的生態化,就是以可持續的方式去實現經濟發展,注重環境友好。長期以來,人們在經濟落后、農業生產力低下的情況下,盲目毀林毀草開荒,廣種薄收,形成了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惡性循環,違背了經濟發展生態化的原則。 退耕還林工程,是農村經濟發展生態化的重要舉措。國家退耕還林工程通過發放補助,直接惠及3200萬農戶、1.24億農民,比較穩定地解決了退耕農民的溫飽問題。更重要的,退耕還林優化了農村產業結構和土地利用結構,有關工程區在條件較好的地方因地制宜發展蘋果、梨、杏、臍橙、柑橘、荔枝等名特優新水果,在自然條件稍差的地方,發展花椒、核桃、大棗、板栗、八角等干果林,增加了農民收入。如甘肅退耕還林后,全省種植業的糧、經、飼結構比例由退耕前的73:12:15,調整為現在的60:15:25,全省農村勞動力輸轉人數和務工收入分別達到了退耕前的14倍和23倍。 退耕還林結構調整,為解決“三農”問題、促進農業增產開辟了新的途徑。國家統計局監測顯示,2012年,退耕農戶人均純收入5963元,比2007年增加2990元,年均實際增長10.9%,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個百分點;退耕戶外出就業的勞動力占全部勞動力的比重為31.3%,比2007年提高4.8個百分點,比全國農村平均水平高5.8個百分點。 退耕還林工程,優化了工程區農業耕作方式,農業生產實現了從過去廣種薄收向集約經營的轉變,群眾戲說“過去十畝八畝,不抵現在一畝兩畝”。據中國統計年鑒數據分析,與退耕還林前的1998年相比,2012年退耕還林工程區糧食播種面積增長2.7%,糧食總產量增加23.4%,谷物單產提高19.6%;而6個非退耕還林省市糧食播種面積下降22.2%,糧食總產量下降11.5%,谷物單產僅提高13.2%。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無數的事實證明,退耕還林沒有影響到全國糧食生產,有的個別地區短期內只是減少了一些糧食產量和耕地數字,但十幾年的退耕還林工程卻讓他們找到了一條可持續的糧食增產道路。 社會效益顯著,群眾擁護的德政工程 從工程區反饋情況來看,退耕還林工程改變了農民祖祖輩輩墾荒種糧的生產生活習慣,減少了耕作人口,轉變了思想觀念,密切了干群關系,改善了鄉村面貌,對退耕區人口土地資源的社會分配,以及人們觀念、習慣、意識、偏好、相互關系等,都產生了廣泛而又深刻的影響。內蒙古、廣西、西藏、云南、寧夏、新疆等民族地區和邊疆地區退耕還林,惠及我國幾乎所有的少數民族,為維護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退耕還林工程,增進了社會和諧。退耕還林工程涉及3252.8萬農戶、12463.6萬農民,成為我國涉及面最廣、農民受益最大的生態建設工程。工程政策公開透明,補助標準家喻戶曉,群眾積極參與,紛紛要求多退、早退,并熱情地稱之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工程區各級領導把退耕還林工程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并以身作責,深入工程第一線開展指導、監督、檢查等工作,及時、保質保量地兌現糧款補助,提高了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密切了黨群關系、干群關系、民族關系,群眾高興地稱“解放時的干部又回來了”。 退耕還林工程,推進了新農村建設。退耕還林工程,讓廣大干部群眾認識到黨和政府改善生態環境的決心和魄力,認清了目前生態環境建設的嚴重性和緊迫性,增強了生態建設的緊迫感和使命感,調動了全民參加生態環境建設的積極性,極大地提高了全民生態意識,加快了全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新農村建設中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等標準,退耕還林工程都可以在其中作出重大貢獻。 舉世矚目,世界之最的生態工程 退耕還林,不僅是我國最大的生態建設工程,也是迄今為止全球最大的生態建設工程,居世界五大生態工程之首。據統計,中國退耕還林工程涉及25個省區2279個縣級單位,投資3542億元,完成營造林4.47億畝,合2980萬公頃,而羅斯福防護林工程、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計劃、日本“治山計劃”、加拿大“綠色計劃”,造林面積分別為30、287、650、10萬公頃,四大生態工程造林面積加一起,還不足中國的1/3。 退耕還林工程創造了世界生態建設史上的奇跡,資金投入最多、政策性最強、工程范圍最廣、群眾參與程度最高,已成為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生態建設、認真履行國際公約的標志性工程,受到國際社會的一致好評。美國、歐盟、日本、澳大利亞等3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對我國退耕還林工程給予了高度評價。2011年5月,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自然資本項目負責人格蕾琴·戴利通過深入研究后認為,中國退耕還林解決了兩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一是保護了環境,二是引導了產業轉型,為農村極端貧困人口提供致富機遇。她認為,退耕還林已經在中國取得了“顯而易見的勝利”,其他國家應重視并學習中國的經驗。日本《經濟學人》刊登題為《退耕還林,中國規模龐大的試驗》,說退耕還林是中國社會能否持續發展的關鍵。退耕還林工程不僅成為了發展中國家解決就業增收問題的榜樣,也成為了世界各國推進生態工程、發展綠色經濟的參考對象。 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成為了舉國上下的共同愿望 退耕還林工程建設雖然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就全國來看,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仍是我國最突出的生態問題,全國還有大面積的坡耕地和沙化耕地在繼續耕種,造成地力衰退、江河淤積和重要水源地涵養水源能力下降,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和生命財產安全,嚴重制約生態文明建設進程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迫切需要繼續退耕還林,廣大基層干部、專家學者、農民群眾對此十分期盼。2010年以來,河北、內蒙古等14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多次專門請示國務院,要求繼續安排退耕還林任務。每年全國“兩會”期間,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提出的有關繼續實施退耕還林的建議提案都有四五十件。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退耕還林工作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擴大退耕還林面積,25度以上坡地該退的要退夠。十八屆三中全會將穩定和擴大退耕還林范圍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336項重點任務之一大力推進。通過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我們深刻領會到,在當前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形勢下,中央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必將為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注入新的動力,必將有效解決我國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問題,必將對促進農民脫貧致富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第一,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抓住了當前林業發展的“牛鼻子”,必將顯著增加我國森林資源總量。我國是一個少林的國家,森林總量不足、分布不均、功能較低是基本特征。多年來,毀林開荒不僅大大影響了我國森林的結構、功能和格局,而且,直接破壞了動物的棲息環境,引起了生態系統或景觀的破碎化,造成了自然生態系統的巨大破壞。退耕還林工程,將產量低而不穩的坡耕地、沙化地植樹造林,不僅增加了森林面積和范圍,完善了森林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還增加了地表覆蓋度,改變了土壤的水文狀況,提高了涵養水源等功能,取得了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山青了,水綠了,小流域變樣了,多年不見的野豬、野雞、野兔等成群出現了。 第二,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切中了生態建設的軟肋,必將為構建完備的國土生態安全體系作出重大貢獻。多年來,坡耕地引起的水土流失,仍然是我國最突出的生態問題。目前,我國水土流失面積達295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30.7%,年均土壤侵蝕總量達50億噸,其中占全國水土流失總面積6.7%的坡耕地,產生的水土流失量占全國水土流失總量的28%。在部分坡耕地比較集中的地區,其水土流失量甚至占該地區水土流失總量的50%以上,三峽庫區高達73%。嚴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地力嚴重衰退、耕地質量下降、江河淤積、河床抬高、庫容萎縮,嚴重威脅著人民生產生活和生命財產安全,制約了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從目前工程效果來看,退耕還林工程對于治理水土流失問題起到了關鍵作用,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把繼續耕種的坡耕地和沙化耕地退下來還林,必將對解決水土流失問題,構建國土生態安全體系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第三,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可以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必將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重大貢獻。退耕還林主要在我國西部地區,而西部地區是扶貧攻堅、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2011年中國水土保持公報》顯示,全國水土流失面積的80%、荒漠化面積的90%以上分布在西部地區,70%以上的突發性地質災害也發生在西部地區。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不僅可以顯著改善區域環境,而且通過大力挖掘山地資源、沙地資源、物種資源特別是木本糧油、特色經濟林資源等這些地區的優勢資源潛力,大力發展綠色富民產業,可以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老、少、邊、貧地區的廣大農民,使貧困地區盡快改變社會經濟面貌,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同時,當前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還具備了一些有利條件。一是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為繼續實施退耕還林提供了空間。二是農民對耕種陡坡地和沙化地的依賴程度降低。隨著城鎮化步伐加快,大量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在劣等地難以收益情況下,有的地方已出現撂荒現象。三是公共財政保障水平大幅提高,為保障退耕戶生計創造了有利條件。近年來先后實行的農村免費義務教育、社會養老保險、最低生活保障“托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及農村“六小”工程建設等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正在有效緩解退耕戶的后顧之憂。四是干部群眾退耕還林還草積極性高。2010年以來,內蒙古、新疆等14省(區、市)政府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多次專門請示國務院,要求繼續安排退耕還林任務,請求繼續實施退耕還林面積達1.1億多畝。其中貴州省、云南省、陜西省等地已自籌資金率先開展了新一輪退耕還林工作。貧困地區,特別是汶川、蘆山、彝良、定西、舟曲等災區,以及易地扶貧搬遷地區的各族群眾期盼實施退耕還林。如延安市委、市政府決定,從2013年起,用4年時間,地方投資30多億元,逐步將全市224萬畝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還林,實現陡坡全綠化、林草全覆蓋。總的來看,在全國范圍內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的條件已經完全具備。 再接再厲,繼續推進退耕還林工程建設 2014年6月下旬,國務院正式批準了《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總體方案》,提出到2020年,將全國具備條件的坡耕地和嚴重沙化耕地約4240萬畝退耕還林還草。9月25日,發改委、財政部、國家林業局等部門下達了2014年退耕還林還草計劃任務500萬畝。9月28日,國家林業局召開全國退耕還林實施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對新一輪退耕還林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 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與以往相比,總體思路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政府職能轉變和行政管理方式改革的要求,由第一輪退耕還林還草“采取自上而下,層層分解任務,統一制定政策,政府推行”的方式實施,改為“自下而上、上下結合”的方式實施,即在農民自愿申報退耕還林還草任務基礎上,中央核定各省規模,并劃撥補助資金到省,省級政府對退耕還林還草負總責,自主確定兌現給農戶的補助標準。我們將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按照《退耕還林條例》和國務院批復的《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總體方案》,認真組織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工作,同時切實抓好上一輪退耕還林成果鞏固工作,確保退耕還林成果切實得到鞏固和退耕農戶長遠生計得到有效解決這兩大目標的實現。 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工作,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林業部門肩負的重要使命。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總體方案》的要求,總結經驗,開拓創新,扎實工作,努力鞏固發展擴大退耕還林成果,把退耕還林這一德政工程、生態工程、民生工程抓實抓好,充分發揮生態林業民生林業的巨大功能,為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